菏泽牡丹花会:一个花友眼中的三十三年花开花落

我第一次见到菏泽牡丹时,心里只冒出一个词:震撼。那种铺天盖地的艳丽,像把整个春天都揉碎在花瓣里。后来才知道,这种震撼,已经在这片土地上延续了三十三年。

记得1992年首届花会那会儿,菏泽还没高铁,更别提机场了。可就是那片花海,硬是靠着"曹州牡丹甲天下"的名头,把全国各地的爱花人都吸引来了。

菏泽牡丹花会:一个花友眼中的三十三年花开花落(图1)

那时候大家挤在绿皮火车上,揣着皱巴巴的车票,就为了看一眼传说中的"花王"。现在想想,那种执着劲儿,跟追星似的。

去年我回菏泽看花,一下高铁就愣住了。

站前广场那片临时花市,各色牡丹盆栽挤得满满当当,花农们举着二维码吆喝:"扫码送牡丹香囊!"再看朋友圈,全是各地花友晒的菏泽九宫格:姚黄魏紫、豆绿二乔,连罕见的绿牡丹都有人po出特写。

三十三年过去,当年的"追花族"如今都成了"晒花党"。

菏泽牡丹花会:一个花友眼中的三十三年花开花落(图2)

老花匠和新花招

菏泽人爱花是刻在骨子里的。我表叔家在赵楼村,他家祖孙三代都是种花的。老人家讲,以前种牡丹跟种菜一样,论亩算收成。

现在可不一样了,表侄子搞了个"太空牡丹"项目,把花种送上天变异育种,培育出的"航天紫"去年在广交会上被外国客商抢订一空。

去年花会我碰见个新奇事。曹州百花园搞了个"牡丹元宇宙"体验馆,游客戴上VR眼镜就能看到千年牡丹王的生长全过程。

菏泽牡丹花会:一个花友眼中的三十三年花开花落(图3)

管理员是个二十出头的小姑娘,她告诉我,现在菏泽的牡丹企业能做出260多种深加工产品,从牡丹籽油到花茶面膜,连花瓣都能做成口红。

我买了支牡丹精油皂,结果回程时被邻座的空姐抢走了半块。

牡丹花会的另一面

要说最让我意外的,是去年在牡丹园门口遇到的场景。一群穿红马甲的志愿者举着"菏泽欢迎你"的牌子,给游客发湿纸巾和花粉过敏药。

有个大学生模样的姑娘,举着自拍杆给游客免费拍牡丹写真,拍完直接发到游客手机上。后来才知道,这是市里搞的"花友计划",连大学生都动员起来了。

菏泽牡丹花会:一个花友眼中的三十三年花开花落(图4)

住在老城区的张阿姨跟我说,现在看花都不用买票了。街边那些"口袋公园"里,随便转转就能撞见几株名贵品种。

最绝的是那个新建的人行天桥,桥身爬满藤本月季,底下就是曹州牡丹园东门。张阿姨笑得合不拢嘴:"以前过马路心惊胆战,现在既安全又能赏花,这桥修到我心里去了。"

花落知多少

花会结束后我特意留了几天,想看看热闹散去后的菏泽。结果发现根本冷清不下来。曹州老街上那些汉服店还在营业,店主说现在有"夜赏牡丹"项目,晚上打灯比白天还好看。

更绝的是那个"牡丹宴",把牡丹花瓣做成春卷、冰淇淋,连啤酒都是牡丹花酿的。我连着吃了三天,最后硬是被牡丹花饼齁得脑仁疼。

菏泽牡丹花会:一个花友眼中的三十三年花开花落(图5)

临走前去了一趟牡丹博物馆,看到一面墙上贴满了便利贴。有游客写的:"明年一定要提前两周来!"有小孩画的牡丹简笔画,还有位老先生用工整的小楷写着:"曹州牡丹,此生无憾。"馆长告诉我,这是他们搞的"花语墙",每年花会结束都会保留一个月。

花事未了

回程的高铁上,我收到朋友发来的照片:菏泽的牡丹花苞已经鼓起来了。突然想起表叔说过的话:"咱菏泽的牡丹从来不睡懒觉,只要春风一到,该开的时候一株都不会落下。"

菏泽牡丹花会:一个花友眼中的三十三年花开花落(图6)

现在每次刷到菏泽的短视频,我都会点个赞。那些在花丛间穿梭的游客、举着手机拍花的老人、抱着牡丹文创不肯撒手的小孩,都让我觉得,这场持续了三十三年的花事,早已不只是场节会,而是长在菏泽人骨子里的春天密码。

如果你问我值不值得去看看,我的回答是:哪怕只为了看一眼那株千年牡丹王,都值得买张高铁票。

毕竟,能让人连过敏药都背上的地方,除了爱情,大概就只有菏泽的牡丹花了。


下一篇:没有了

猜你喜欢